取消
清空記錄
歷史記錄
清空記錄
歷史記錄
儲能:光伏逆變器企業的下一個引爆點
政策從嚴、市場收緊,深陷產品與價格博弈的光伏逆變器企業早已踏入“紅?!敝疇?順勢產業走向、依賴技術互通,搶食儲能紅利成為眾多企業的積極愿景。
5月31日,國家發改委、財政部、能源局正式聯合印發《2018年光伏發電有關事項的通知》,暫停普通光伏項目、控制分布式規模并再降補貼,著實給狂奔中的光伏行業澆了一盆冷水。市場需求緊縮之下,光伏企業除了爭食僅剩的細分市場,尋找下一個“蛋糕”迫在眉睫。
一年一度的光伏盛會SNEC可謂行業技術“風向標”,在今年的展會上,光伏逆變器企業紛紛不約而同地將儲能產品提上了位。
市場倒逼
“并網逆變器已然是‘紅?!黄??!倍凹t?!睉B勢更多地體現在價格和產品博弈中。
據悉,2008年集中式逆變器的每瓦價格高達3元,但時至當下,單瓦價格已跌至“0.1元”時代,組串式逆變器同樣難逃此勢,單瓦價格迅速跳入“0.2元”臺階。然而,在光伏應用市場更多集中于分布式光伏的趨勢下,催生了更多小型逆變器企業進場,相伴而生的則是產品同質化現象的加重及更為激烈的價格廝殺。
與此同時,就光伏未來走向,政策制定者并不僅僅單純著眼于規模的擴大,脫離補貼、加大自發自用比例成為接下來的重點布局。從引起行業震動的“5.31”新政中不難看出,補貼加速退坡之外,并網市場空間收窄,年度新增裝機規?;驂嚎s至30GW左右?!?.31”之嚴雖然出乎意料,但卻是情理之中,依賴自用電價收益才是光伏電力的未來競爭模式。今年4月征求意見的《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管理辦法》也強調,除戶用(不超過50kW)外,自發自用、余電上網及全部自用被推上分布式光伏主要運營模式,且鼓勵上網電量積極參與市場化交易。
至此,解決棄光難題不再是光伏行業對于儲能的唯一訴求,優化用電、削峰填谷、平滑功率輸出、提高電能自發自用比例等需求攀升,儲能機遇顯現。
就儲能系統而言,除儲備電能外,還承擔著整流電路、逆變電路及平滑電壓電流的任務,與光伏逆變器技術相通。這也決定了逆變器企業成為推動光伏儲能的一大“排頭兵”,企業悉數布局儲能逆變器。
儲能“東風”
2017年10月,業界翹首期待的儲能行業指導性文件——《關于促進儲能技術與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》出臺。雖然該文件并未明確眾人期待的補貼政策,但卻指明了“十三五”、“十四五”期間儲能的發展目標:第一階段實現儲能由研發示范向商業化初期過渡,第二階段實現商業化初期向規?;l展轉變。此外,緊隨國家政策,江蘇等地紛紛跟進落實細則,吹響儲能商業化號角。
事實上,在政策之前,部分市場也具備了儲能的商業模式,如峰谷價差較多的城市。據不完全統計,全國34個省份中,共有16個省份發布了峰谷電價表,包括北京、上海、天津、河北、廣東、江蘇、浙江、山西等。據業內人士測算,若峰谷價差超過0.8元,儲能光伏電站的盈利模式可觀,特別是用電量大的工商業企業。
此外,電動汽車的普及成為儲能商業化的另一大“東風”,光儲充方案優勢凸顯?!耙源蟀蛙?、物流車為例,快充、慢充等不同要求對原有電網帶來沖擊,此時光儲充不僅解決了電的來源問題,而且電網問題、輸電問題、用電問題迎刃而解?!薄半S著光伏發電成本、電池成本的快速下降、及動力電池的梯次利用,“光儲充”的收益逐漸提升?!?/span>
“藍?!比源_閘
據中關村儲能產業技術聯盟統計,截至2017年底,全球已投運儲能項目累計裝機規模為175.4GW,年增長率3.9%,國內為28.9GW,年增長率18.9%。中國化學與物理電源行業協會儲能應用分會秘書長劉勇曾預計,到2025年中國儲能行業市場規模將超過1000億元。其中,基于電池技術的電化學儲能發展最為迅猛,2017年增長率達52%。
“不過,儲能‘藍?!_閘的最大難點在于商業模式,即電差價蓋住成本,形成合理的價格機制?!薄澳壳?,更多的儲能項目是示范性項目?!?/span>
其中,戶用側儲能市場的撬動難度最大。戶用分布式光伏脫離補貼之后,依賴自用電價收益將是未來趨勢,然而現實是我國居民用電普遍較低,在儲能成本絕對平民化之前,市場空間有限。相反,澳大利亞、德國等國家居民用電費用較高,戶用側儲能商業模式已經成型。
市場爆發仍依賴于成本的快速下降。實際上,近年來,無論是光伏亦或儲能電池價格均處于極速下降通道,從2007年~2017年,光伏系統價格從每瓦60元降至6元,降幅達90%,近4年儲能電池成本下降了56%~60%。儲能成本再降50%,業內人士預測不會超過三四年時間。
借用行業大佬一句話,“光伏+儲能一定是人類能源的解決方案”,“藍?!敝獗姳Y。